上一页|1|
/1页

主题:来看看消失的南京老城区 永久的记忆~

发表于2013-04-08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历史建筑就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最好载体。朱自清曾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走在南京老城街头,随处可以见到正在发挥实用功能的民国建筑,银行、宾馆、美术馆、工厂……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周围现代化的环境毫无违和感,新老建筑相互交融,建筑与绿化相映成趣。


1912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成为以民国文化为建筑特点的商业建筑群。1912是民国元年,“南京1912”这个名字从600多个征集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下子打动了所有人的心。的确,民国曾是南京历史上最繁华最鼎盛的时期,是南京城美丽又辛酸的一段绮梦。

发表于2013-04-08

甘熙宅第

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发表于2013-04-08

抗日战争——京剧挽留了甘宅的性命

甘家自古是戏曲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有 “ 江南笛王 ” 之称的甘贡三与清末皇帝的三兄弟把甘家大院作为

“ 南京新生音乐戏曲研究社 ”的活动场所 ,戏曲大师梅兰芳经常光顾此地。



抗战爆发后,甘家在家长甘贡三的带领下离开南京,前往重庆避难。只留甘家三子甘律之独自留守南京看护家宅。甘律之的妻子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夫妻俩都对戏曲情有独钟。据说,正是甘律之对戏曲的热爱改变了这个宅子被摧毁的命运。抗战时,有一天,独自留守的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让他去一个日本官员的办公处,惴惴不安的他以为日本人要霸占房子,正为自己守不住家宅而懊恼。没想到房子不但没有霸占或者损毁,反而得到一个保护的条例。只因为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为了欣赏甘律之表演京剧,兴致勃勃去他住地拜访,结果,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破坏的命令。

如此,甘熙宅第得以在抗日战争的熊熊战火侥幸的保留下来,幸运的等到了一九四六年 甘家重返南京。

发表于2013-04-08

十年文革——军队成了护身符,好人得好报

解放后,甘家的房产被卖出,接着, 在甘熙宅第的历又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土地被部队征用了,这就意味着此处成为军事重地,轻易不会被破坏,这无形中给了宅第一枚护身符。

文革期间,曾经拥有过这么多房产的甘家,命运令人关注。好在甘贡三老先生德高望重,又为人善良,解放前不少贫民住在他家房子里的都是无偿的。每至夏天,甘老先生又经常吩咐家人做十滴水救助百姓,因此在群众中良好的口碑使得甘家被定名为开明地主,因此没有在文革中遭遇不测。

后来,部队官兵离开宅地,其家属继续留住,这个部队大院始终淹没在普通民房中,以低调的姿态存在着。直到一九九二年,在此地成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馆,院中的一百多家住户陆续搬走。这一段军管的历史又给与了甘熙宅第一段平安的岁月。

发表于2013-04-08

今日留影——模糊的昔日记忆

甘熙宅第已为政府所管辖,又名南京民俗博物馆,二〇〇六年,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家几代人修缮完毕的宅第,最近一年半的时间又经历了重新修整和扩充,今年六月十九日才又一次对游人开放。

现在,开放后的宅第面积从六千平方米扩大到九千五百平方米,重现了当年的结构和体量 ,整个甘熙宅第划分为梨园雅韵、津逮书香、往日庭院 、梦回童年、城南旧影和金陵工巧六个主题。这次重新放后 ,这里把重现老南京的民俗民

情做为了重点,突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剪纸、拉洋片、抖嗡、魔术、竹刻、绳结、绒花、微雕……二十五个老艺人都搬进了甘熙宅第。而南京的四时节令、风俗习惯、老地名老行当等也都会在展览中得到体现。准备从宅第出来的时候,发现大厅左侧有个名叫“梨园雅韵”的小舞台,这里每天上演京剧、昆曲及南京地方戏。此时已过了演出时间,舞台上空空如也,只有幕布上“出将”、“入相”的字迹,抬头透过装饰着花伞的玻璃天花板,看到外面夕阳渐落。日出日落,将出相入,偌大的城市里 , 有几处地方能有如这掩映在梧桐树下的百年古宅般幸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留存住关于这个城市随时光的流逝逐渐模糊的记忆。

发表于2013-04-08

⒈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

⑴梅园新村30号
梅园新村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和居住的地方,有二层楼房3幢,共18间,占地面积4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主楼楼下有室、会客室、卧室、餐室等,楼上设有机要科等。为防止特务的监视和破坏,中共代表团将院墙加高了一倍,并在传达室和后边西晒台上各加盖了一层小楼。院内的翠柏、石榴、铁枝海棠、葡萄和蔷蔽都是当年中共代表团留下的。整个院内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

发表于2013-04-08

⑵梅园新村35号

梅园新村35号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钱瑛等同志和居住的地方,有砖木二层楼房1幢,砖木平房2座,共11间,占地面积15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92.1平方米。楼房楼下是董必武、廖承志和居住的地方,楼上是李维汉、钱瑛和居住的地方。中共代表团为了工作的方便与安全,将与梅园新村 31号特务监视站相通的原有大门堵死,在东边开了一个小门,与梅园新村30号相通,并在小院内两边加盖了两座小平房,以此挡住31号特务的视线。东边平房是政策研究室室,西边平房是警卫室。



⑶梅园新村17号

梅园新村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的所在地,有砖木三层楼房1幢,二层楼房2幢,砖木平房2座,共29间,占地502.13平方米,建筑面积725平方米。其中,北边一幢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楼下设有小会议室、新闻组、抄报室、第十八集团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室,楼上设有电讯组、外事组、军事组、党派组和妇女组。南边楼房是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后加盖的。楼上是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中共代表团常在这里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

发表于2013-04-08

曾经的都市地标—太阳宫   



南京太阳宫广场位紫金山麓、玄武湖畔,距南京国际展览仅500米,周边“山、水、城、林”交相辉映,主体建筑为优美的半圆穹顶网架结构,外形新颖别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目前国内同类项目中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集文化、体育、健身、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场所。

现在太阳宫已经关闭,据说即将炸毁,或许再也见不到太阳宫了。这里埋藏了多少南京人民童年的许多回忆,但是,往事有时就是过眼云烟,留下些许不舍的情思,总比让它飘散在风里,直至永远的忘记好得多了。

发表于2013-04-08

湖南路地标——图书发行大厦



图书发行大厦是湖南路商业街的重要建筑标志之一,共5层,建筑面积4124平方米,主要用于南京新华书店湖南路店门点营业和江苏凤凰传媒集团下属企业。为湖南路二次提升工程,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日前与鼓楼区政府签订搬迁协议,位于湖南路04、05征地拆迁范围内的图书发行大厦尽快搬迁完毕。

上一页|1|
/1页